阿里巴巴3萬億電商交易額是如何煉成的?
2016.3.28
2016年3月21日14點58分37秒。
像往常一樣,在阿里巴巴的零售平臺——淘寶、天貓、聚劃算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頻密交易正在同一時間達成:
這些買家并不知道,在他們所認為的這再平常不過的一秒,在他們數年的網購生涯中不過是最普通的一筆交易,卻讓自己成為了創造歷史的“剁手黨”——就在這一秒,阿里巴巴集團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GMV)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
這個時刻的到來,比阿里巴巴預料的更早。誰也不明白,在這個繁忙的周一,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在網購,交易額增速出乎意料地快。
“我們原本預測今天下午6點左右能達到3萬億,但沒想到竟然提前了。”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現場說道。
這3萬億元的交易額,讓阿里巴巴有望超越沃爾瑪,成為包括線上線下在內的全球第一零售交易平臺。
在張勇看來,“3萬億見證的是中國商業和互聯網充分融合為一個生態圈后所爆發的巨大能量。而這個能量催生了一個嶄新的基于互聯網而產生的經濟體。”
阿里巴巴未來的目標是,在2020財年,GMV沖破6萬億元。
比肩沃爾瑪
全球目前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零售規模的平臺有兩個,一個是阿里巴巴,另一個是沃爾瑪。
根據沃爾瑪2016年2月發布的業績報告,截至1月31日的2016財年年度營業收入下滑了0.7%至4821億美元(約合31432.44億元人民幣)。
創立于1962年的沃爾瑪,自2001年后多次蟬聯世界500強第一。作為零售巨頭,沃爾瑪實現其3萬億營收,主要依靠遍布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70個品牌的約1.1萬家分店、220萬名全球員工展開銷售。
阿里巴巴在過去的356天突破3萬億GMV,依靠的則是8000多位淘系員工,以及大數據、云計算、支付、物流等技術平臺。
在馬云看來,這是阿里巴巴與沃爾瑪的主要區別——“沃爾瑪是自己買、自己賣,自己采購、自己做,而我們是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應用新的技術、新的理念,調動整個社會的資源。”
張勇也強調,“我們不是再造一個沃爾瑪,而是在詮釋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也正是因為商業模式的完全不同,阿里巴巴才僅用13年就走過了沃爾瑪花了整整54年才走完的路。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消費,特別是線上消費快速增長,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柱。而其中,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總額)為30.0931萬億元,網上零售額為3.8773萬億元,占到社零總額的12.8%,比2014年增長了33.3%。
但阿里巴巴并不想簡單地把自己歸類于數字經濟。“排骨套餐、健身美體、電影票等,本身都是實體經濟,只是通過跟數字經濟的結合,形成了一種融合消費模式。”張勇說。
在他看來,阿里巴巴GMV占中國社零總額的十分之一,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的產物,也是新經濟的產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健則告訴,阿里巴巴是一個在線的、規則規范化的、有組織的平臺,得益于中國這樣一個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并且有生產和制造的支持,因而形成了平臺經濟,這是今天中國所提倡的新經濟的核心力量。“平臺經濟會帶動生產組織方式、社會資源利用、價值創造方式乃至社會組織方式的更新。”
當然,盡管突破了3萬億,挑戰和機會仍然巨大。如何幫助其余90%的社會零售商品總額互聯網化,真正變成以大數據支撐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成為阿里巴巴試圖完成的考題。
“這絕不是一件實體經濟和互聯網之間此消彼漲、你死我活的事情,整個商業的進步,恰恰需要利用互聯網和嶄新的電商生態力量去推動。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中國的產業集群正在紛紛涌向互聯網,走向利用互聯網、利用電子商務來帶動整個商業的轉型升級。我想那時,社會效率將會大幅提升,而經濟資源會更有效地配置。”張勇
無邊的生態圈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不僅是普通意義上的第三方平臺,而是以自己的電商平臺為中心,涵蓋了商家、消費者、物流、金融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完整的生態體系,這被其稱為“全球最大的網上經濟體”。
“阿里巴巴并不是這個經濟體的擁有者,我們只是和這個生態體系的其他角色一起,共同經營著這個經濟體,維持著它的高效運轉。”張勇說。
阿里巴巴從最初的互聯網“集市”,發展成打通全產業鏈的平臺,在張勇看來,最重要的支持,依然來自消費者。
“可以說是成百上千萬的淘寶、天貓賣家和數以億計的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成就了如今的阿里巴巴和今天的3萬億。”張勇說。
在這個超級購物中心里,4.07億活躍買家可以從超過1000萬家活躍賣家店中,隨意挑選10億數量級的在線商品。
消費者的需求是推動阿里巴巴全產業生態體系完善的動力。
一個例子是,阿里巴巴在消費大數據的支撐下,幫助賣家改變以往死板的買賣思維,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定制化和個性化的產品生產。
這還只是初級階段。更進一步地挖掘買家的潛在消費需求,成為阿里巴巴在擁有足量用戶后必須思考的問題,“網紅”店鋪應運而生。
網絡紅人開網上店鋪,采用“預售、粉絲溝通、改版、上新”的柔性供應鏈方式,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更開發了潛在的消費需求,為粉絲經濟提供了成熟的變現模式。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還為賣家與生產制造方提供了平臺,幫助兩者更好地對接,比如“淘工廠”。
為了解決淘寶賣家試單難、翻單難、新款開發難的問題,阿里巴巴于2013年推出“淘工廠”計劃,淘工廠成為連接淘寶賣家與制造工廠的平臺,賣家可以在上面找到合適的加工企業。
相比之下,淘寶在2010年3月推出的淘女郎平臺,則更像是一個聚合平臺,將買賣雙方甚至背后的服務商都連接在一起。賣家可以在這里尋找網模、推廣店鋪;買家學習服飾搭配;攝影工作室則可成為淘女郎平臺的合作機構,擴大淘寶業務。
同時,隨著阿里巴巴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海外知名品牌商、大型商超、在線零售平臺、郵政物流等也紛紛加入其構建的生態系統中,使得阿里生態圈的范疇擴展到傳統商業以及其他互聯網領域。
“互聯網技術拓展了產業邊界,使得阿里形成了新的商業生態體系。”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告訴,這其中既包括傳統制造代表的第二產業、也囊括了村淘、淘寶村在內的第一產業,更覆蓋了互聯網金融、云計算在內的第三產業。
正如馬云所說,阿里巴巴不能只成為一家當今世界最會賣貨的公司,而要通過電商、金融、物流、數據、跨境貿易等平臺和服務,建立起一個真正開放、透明、繁榮的商業生態系統,讓無數企業方便地從事商務活動。
云上的“三駕馬車”
阿里巴巴的3萬億,在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看來,是技術驅動商業結出的碩果。
“數據化和算法的更新,使得產品不斷反饋迭代,三者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閉環,阿里巴巴的實踐證明這個商業模式是成立的。”王俊秀說。
從2003年淘寶網成立,到2008年淘寶B2C平臺——淘寶商城(天貓前身)成立,再到2010年聚劃算上線,阿里巴巴持續不斷地對旗下的電商平臺更新換代,而支撐這一更新換代的,是統一的支付平臺:支付寶。
張勇認為,支付寶對3萬億有著決定性意義,“因為它的開放性,帶來了更多的用戶,也使得網上支付成為一種習慣。”
在他看來,支付是購物的前提,是一道“硬門檻”,并不是所有電商平臺都能成功跨過這道“門檻”。
公開數據顯示,支付寶平穩支撐起了2015年“雙11”當天高達8.59萬筆/秒的交易峰值,是2014年雙十一峰值3.85萬筆/秒的2.23倍。而這一數值也讓支付寶超越Visa,成為全球處理能力最強的支付平臺。
而對另一業內痛點——物流,阿里巴巴也走了一條與自建物流網絡的電商平臺完全不同的路徑,依然注重的是商業基礎平臺建設,菜鳥物流就是其給出的解決方案。
成立于2013年5月的菜鳥網絡,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大數據物流協同平臺。目前,菜鳥網絡已經建立起一張貨通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網絡,并且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了倉儲中心。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超過70%的快遞包裹、數千家國內外物流倉儲公司以及170萬物流及配送人員都在菜鳥數據平臺上運轉。在菜鳥網絡平臺上,每天產生的當日送達、次日送達包裹高達800萬單。
“菜鳥網絡的目標是打造一家數據驅動的社會化物流協同平臺,像水和空氣一樣,成為中國商業的基礎設施之一。”菜鳥網絡CEO童文紅告訴《摻望東方周刊》。
2015年底,菜鳥網絡正式推出中國首個物流云平臺,韻達速遞率先將所有業務系統搬上云。
童文紅告訴記者,隨著2016年更多快遞業務系統上云,快遞行業將成為繼互聯網、金融行業之后第三大普及云計算的行業。
阿里巴巴電商交易平臺、螞蟻金融支付平臺,與菜鳥網絡一起,構建成阿里巴巴戰略鐵三角。三者依托的,都是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后臺。
“如果我們致力于做商業的基礎設施,我們就必須做大數據和云計算。我們對它的未來有堅定的信心。”張勇說。
2009年,阿里巴巴開始涉足云計算領域,成立了阿里云。從2013年底開始,阿里云自主研發的MaxCompute開始支撐電商平臺大數據業務,承擔了包括淘寶、天貓、支付寶、菜鳥等所有大數據處理工作。
如今,阿里云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對外輸出技術的出口,已對外服務180萬家企業。
“我們未來會著力于搭建好整個商業基礎設施,包括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等。只有這些設施具備了,商家、合作伙伴和創業者,才能更有效地發展業務、配置資源,最終使得整個經濟體更加繁榮。”張勇說。
“服務全球20億人”之夢
對正處在轉型關鍵期的中國制造業來說,阿里巴巴的3萬億價值在于其龐大的用戶群體。
從阿里巴巴的角度來看,“今天的電商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銷售渠道,而是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張勇說,阿里巴巴更長遠的打算在于讓曾經被人貼上廉價標簽的“中國制造”變成名副其實的“中國質造”。
這也是淘寶網在2015年4月推出“中國質造”計劃的初衷。
曾靠外貿代工訂單發家的寧波佳星電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家原本不涉足終端市場的制造企業最初借助阿里巴巴將產品賣到了海外,如今又借助“中國質造”構建了以用戶為核心的生態圈,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研發生產中來,真正實現了從B2C到C2B的轉型。
在推動中國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阿里巴巴也在拉動國內就業。
中國就業促進會發布的《網絡創業就業統計和大學生網絡創業就業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阿里電商平臺上共有大學生創辦的網店300余萬家;截至2015年底,僅阿里巴巴零售商業生態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就超過1500萬個。其中,淘寶、天貓上網店提供的就業就達1104萬,電商物流領域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有203萬。
“從淘女郎到攝影師到物流運營商,3萬億生態中創造了各種線下商業所沒有的新機會、新角色,誕生了一大批創業者。”張勇說。
阿里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2013年合作完成的《阿里巴巴就業》課題顯示,越來越多的農民、大學生、家庭婦女選擇在淘寶網平臺進行網絡創業,使其成為社會草根實現自我創業和就業的最大平臺。
該研究表明,淘寶為近60萬個沒有工作的人提供了充分就業機會,其中包括8萬家庭主婦、17萬待業者和31萬學生。
不僅如此,阿里巴巴推進的“淘寶村”和“農村淘寶”戰略更為廣大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帶來了活力。
單“農村淘寶”目前就已覆蓋了全國27個省份的300個縣,其中就包括62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977個國家級貧困村。“農村淘寶”的發展不僅拉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加快了當地的脫貧步伐,更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解決就業的同時,阿里巴巴也為社會貢獻了大量稅收。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納稅178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63%,但這并不包括阿里巴巴投資的公司以及淘寶和天貓平臺上的商家。
僅天貓上10家商家2015年的繳稅總額就達15.4億元,而整個阿里巴巴平臺上的活躍商家數量超過1000萬,而這背后帶來的上游制造業稅收增長近1800億元。
如果算上包含商戶、第三方服務商、物流公司、倉儲公司以及附屬合作伙伴在內的整個阿里巴巴生態圈,其對整個社會就業、創業、創新以及稅收的貢獻都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希望未來的五年、十年能夠創造一億以上的就業機會,能夠服務全球20億人。”張勇說。
有關我們服務的更多信息,請聯系
15898377258 市場中心
沈陽斗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Shenyang doup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Add: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蒲河北路8-113號(102) Tel:15898377258 E-mail:[email protected]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