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百個山寨品牌被阿里巴巴集團毫不留情地干掉了!
9月22日,從阿里巴巴品控部門獲悉,一套以“大數據+大眾評審”為核心的全新“組合拳”目前已經跑通了整個流程,近200個涉嫌山寨的品牌被識別并遭處理。據阿里品控部負責人介紹,未來這套高效、科學的模式將作為常規機制,覆蓋天貓平臺各類目、全品牌。
山寨商品,是那些在商標、外觀設計等方面與較高知名度品牌商品十分接近的商品統稱,一旦商家涉及,很容易遭遇極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既極有可能涉及商標侵權、外觀設計侵權,也有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由于這些侵權行為界定缺乏明確、客觀的具體標準,因此在法律實務中一直較難解決。阿里巴巴此次推出的新舉措尤其引人關注。
不讓消費者變為消“廢”者,阿里出招“大數據+大眾評審”初見成效
“對我們來說,不論是山寨商標或者山寨商品,都是需要打擊的對象”,阿里品控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日常的抽檢工作發現,大部分山寨品都帶有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并且退款率遠遠高于平均水平。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新的嘗試,讓治理山寨變得更透明、更靈活。”
據介紹,這套流程目前已完成試運行:大數據對天貓品牌庫做日常的對接和掃描,通過對商標(商品)做文字、圖像等方面的比對,篩選出具有一定混淆度的商標(商品),這些被篩選出來的數據又將組成“山寨預警模型”,該模型會根據大數據輸出的結果不斷優化,反過來驗證數據的精準性。
與此同時,此次遭處理的近200個涉嫌山寨品牌還經受了首批參與的23萬大眾評審員“火眼金睛”甄別。在經過大數據篩選后,這些涉嫌山寨的商標(商品)會被提交到淘寶大眾評審員參與判斷,每個需要至少推送給800~1000名大眾評審員參與判斷。
這些大眾評審員的任務是,通過觀察商標(商品)的外觀、形狀等方面,對“是否會產生混淆”這個問題做出“是”或“否”的選擇。如果超過一定比例的評審員認為該商標(商品)對其產生了混淆,天貓即會啟動一系列治理機制,比如該商標所屬的旗艦店不再續簽、相關商品刪除等處理,未來還會考慮通過限制貸款、限制活動等手段對山寨商品做不同程度的處理。
專家點評山寨亂象:目前法律難以界定,需要創新模式
山寨問題在法律界是如何界定的呢?記者通過阿里巴巴法務部了解到,山寨商品一直是網絡交易中讓消費者和品牌方反感的現象。事實上,山寨商品這種“傍大牌”行為不僅會造成消費者對商品的混淆,還有可能構成商標侵權或不正當競爭。“大數據+大眾評審團”的模式,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先進技術對傳統法律難題的一次嘗試性解決,也是互聯網+法律模式的有效嘗試。
在實踐中,如何判斷消費者是否構成混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是一種主觀判斷,很難證明。在現實的司法實踐中,品牌方或權利人一般需提供專業市場調查公司出具的市場調查報告作為證據,以線下搜集大量消費者的看法來證明消費者構成了混淆,但是該方法費時費力,還會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針對山寨亂象,阿里巴巴將重點關注被大數據抓取到的涉嫌構成侵權的商標(商品),并通過大眾評審團對其產生的“消費混淆度”做公開的評估。通過這個流程,最終會篩選出一批明確對正常消費造成混淆的商標(商品)作為重點治理對象。阿里相關負責人稱,希望通過這套機制努力保證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并實現對知名大品牌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
治理山寨不僅要新模式,更需線上線下聯動
作為全球領先的在線交易平臺,阿里巴巴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直不計成本的投入。此前,為嚴厲打擊山寨、假冒“網貨”,浙江省工商局與阿里巴巴集團曾聯合簽署了《聯合打假合作協議》。《協議》明確,阿里巴巴集團借助大數據分析優勢,向工商部門提供當前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違法行為聚集地、行業的相關情況。工商部門則根據網絡交易商品定向跟蹤監測和網絡銷售商品質量抽檢結果等監管信息,以及阿里巴巴提供的涉嫌網絡經營違法情況,組織開展專項整治、重點案件督辦等打假行動,及時落地查處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同時,阿里巴巴與質檢總局、地方質監局也在緊密開展各項合作。
今年7月,阿里與浙江省工商局又聯合開展了“2015紅盾網劍專項行動”,重點對電子產品、汽車配件、服裝鞋帽、兒童老年用品、農資等重點類目和突出問題加強網絡商品交易行為監管。據悉,此次專項行動將一直持續至11月前后。